杨澜积累力量追寻另一种人生(图)

分类:时评前沿 | 标签: 杨澜   崔琦  
2007-06-07 19:11 阅读(?)评论(0)
文/天下无棋 

    每个人都渴望能够成功,对于成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。看了杨澜所理解的成功是非同一般的,因为她将成功与成长联系在一起。这说明一个人的成长才更有内涵,从她访谈的经历中也可以感觉到,她访谈的对象都是成功者,而成功者对自己的成功的结果,并没有归结到自己的努力与机遇等方面,而是更注重人本身的成长的过程。从这个层面上讲,成长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。

    有的人也许活了大半辈子,在心理上还是没有成长起来,他们活在幼稚里不能自拔,更严重的是还那么自以为是,这就是某些人永远长不大的可怕之处。内心的不成熟也许会伴随他们的终身,内心不够坚强,没有自己的主意,没有自己的个性。当然,成长包含的内容更广泛,成长所带来的苦恼和挣扎无处不在。人总是处于两难的选择之中,成长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远比成功还要大。所以,每个人是否有勇气战胜自己的幼稚,从破茧成蝶的痛苦中挣脱出来,其实是很件难的事。成功的定义有的时候很简单,也很表面,有钱有事业也算是成功的一种,这样的定义总是让人感觉欠缺了什么,它含概不了一个人成长的内容。这也许就是歌德那句“每个人都想成功,但没想到成长”名言所揭示的道理吧!

    我们都在追寻自己的另一种人生,而潜意识里无时不存在这种思想,总是会觉得另一种人生一定会更美满,更无憾。宁愿放弃现在拥有的生活,去试想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。而恰恰是这种不满足给杨澜以震撼,尤其是不满足现在的“成功”。对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、美籍华人崔琦的访谈。崔琦表达去追寻假如去做一个农夫会怎么样的结果,也许那样就能够成全了孝道,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说那番话只是出于对父母的愧疚的一种预想,事实上是不能达到的。如果拿尽孝道与得诺贝尔物理奖让人们来选的话,我想,会得到更让人们认同的答案的。

    杨澜很女人,她能采访那么多的名人是在央视工作的一种机遇,那么多的名人给她带来了成功的不同的感受。至于说她有更高的追求,那就去追求好了,我们不必很羡慕,各人有各人的际遇,我们无法强求一致。她并没有说怎么样采访到那么多名人的,而是强调自己的报道观点与角度多有不同。事实上,每个人希望使自己与众不同,谁不想彰显名人的虚荣与张狂的个性,这没什么不妥。所谓“积累的力量”无非就是在央视工作时所积累的名气所带来的,无一不是生命的际遇所给予。“积累力量”就飞吧!她不反对选秀这类节目,因为她声称自己就是从1000人里“选秀”选出来的,所以当然不会反对选秀,这也许就是“成功要趁早”的含义。

    在最辉煌的时候激流勇退确实是需要很大的勇气,是不是象她自己说的那样因为“一件小事”而选择去读书,我们不得而知,那是隐私我们没必要去探究。每个人的重大转变都是一次“化茧成蝶”的痛苦蜕变的过程,希望她能够一路成长,就象她自己说的那样,“只是跟随心里最真切的声音。”总之,她最后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成功之路,并没有因为离开央视就失败,这才是最值得称道的。

    罗良国语: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成长过程,都需要知识创新以充实自己;从另一个层面上讲,则体现自己对人生的追求有许多不满足,特别是成年或有了工作经历阅历后,可以有能力全面认识自己、把握自己并了解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具有可以发挥到极致(或上一个台阶)的潜在优势,就想要去追寻一个完全自我的成长过程(读小学中学高中那时填鸭式的,那时没有自我;读大学、研究生,虽已有自我,但不全面彻底,还受制于就业等影响)。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,有人成功了(阶段性的,这里没有终点),有人还在阶段性地追寻的过程里面(并不是失败),那么怎么总结不同结果的追寻?显然,简单地说成功就显得水准档次低了一些。既然是总结,就必须给人留以思考思索的余地,这才显得与众不同。生理上的成长和有哲学意味的成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理解范畴。

    新闻:杨澜坦承因为恐惧离开央视 自称不富有心计(图).

    特别推荐:邢方圆“溺水”只能靠自救(图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做人还是低调一些好(图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“选了白选”是红楼选秀最佳答案

  最后修改于 2007-06-08 08:51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